7月11日,极氪汽车CEO安聪慧再次火了一把。在一场关于“极氪进化论”的发布会上,安聪慧不疾不徐,将极氪的进化论缓缓道来,视频中满屏的“聪聪YYDS”、“极氪YYDS”,舆论惊人的一致。
要知道,上一代的极氪风评两极分化严重,极氪甚至一度被打为必定短寿的品牌。做电车的新势力都宣传智能电气化,可又有谁真的能做到呢?消费者苦车企割韭菜的行为久矣,难免会对新势力的包容度有所降低。
可爱之深责之切,过深的失望往往来源于过高的期待。这条视频对于舆论的扭转,无疑是因为安聪慧以一种极为自信但又不高高在上的态度,向消费者和车主们展示了极氪的实力宠粉。
不怕期待过高,多高我们都能满足。今天笔者就为大家盘一盘极氪的品牌力以及极氪的产品实力到底有多强。
平台免费升级,蓝牙智能钥匙免费送
发布会上最大的爆点还得是极氪提供免费升级平台服务。
以完全理智的角度来看的话,车机系统免费升级并非一件值得吹嘘的事。不过全靠同行衬托,当其他品牌都还扣扣搜搜让消费者自掏腰包的时候,安聪慧大手一挥,直接allin了。目前市面上的选装包不算贵得吓人,但也绝不便宜,极氪的实力宠粉行为背后是高达3亿元的额外成本投入。
这还不算完,我们的聪聪持续加码,定价将达到元水平的可OTA蓝牙智能钥匙也一并0元带回家。
发布会上安聪慧说到,无论是上一代极氪的老用户,还是预定未交付以及即将预定的用户,统统能享受到上面两种待遇。一视同仁之下,视频中掌声响起,弹幕也被“YYDS”刷屏了。
或许有理中客会质疑大家对此举的吹捧,认为这些都是应有之物大可不必夸奖,但是当市场上大部分都无法做到的时候,极氪没有被劣币驱逐良币近墨者黑,难道不值得夸一夸么?
实打实的诚意,极氪用户思维的品牌导向很讨消费者欢心。
不做无聊的电动车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是目前的主流趋势,然而在发布会上,极氪第一个介绍的却是智能驱动。
智能驱动鲜少被其他品牌提及,究其原因,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既是风向,也是最容易引爆话题的两方面。看得见摸得着,消费者能切实感受到这两者。且看蔚小理,哪一个不是在此两方面做文章。
相比之下,智能驱动更像幕后人员,要么无声奉献,要么就是费力不讨好。
安聪慧在演讲中称,极氪的智能驱动将实现全面进化,背后“keepgoing”两个单词无比醒目。而这些都得益于那让聪聪引以为傲底气十足的极氪黑科技。
首先是全新加入的闪电切换,极氪将能够实现在三种模式之间的丝滑自由切换。在两/四驱之间切换时间仅有0.4秒,驾驶者需要做的是模式选择和享受驾驶乐趣,剩下的一切放心交给极氪就够了。此外,极氪的CLTC工况续航里程将再提高34km。
再者则是智能防滑系统。通常汽车为了防滑都会选择TCS牵引为控制系统,从车轮打滑到实现相应循环需要66毫秒。而极氪的响应时间仅为6毫秒,采用专为智能电动车研发的分布式牵引力控制系统,从信号传输到处理的路径被大大缩短。紧急情况下时间即生命,极氪分秒必争。
最后是更快地扭矩响应。在极端的雪面路况下,极氪的极限过弯最大可控速度能够提升5-15km/h,加速时间提升0.8秒。很显然,极氪极速过弯的能力很优秀,优秀的背后是高超的驱动能力,而能力的背后则是极氪的智能驱动技术。
技术的背后呢?是对研究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有对于技术研发足够的重视度。总计达到亿元的研发投入,还有前期吉利汽车的试错成本,极氪费时费力,目标是换来更优秀的智能驱动系统以及更自如的驾控体验。
不做人云亦云的驱动,不做无聊的电动车。
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
智能化关键的两环被安聪慧放到演讲的靠后位置,仿佛在告诉消费者:我们不是做不了,只是我们不屑于吹嘘。
新一代极氪软硬件均得到全面升级,使用上面提到的计算平台。直白来讲,车机唤醒时间更短:2秒;滑动帧率更高:66.1%;车机应用打开更迅速:1.3秒。一言以蔽之,极氪的车机使用感要更加灵活便捷。
除此之外,极氪的还会对智能电容式方向盘以及HMI界面进行升级,人机交互更顺畅,纵享丝滑。
至于智能驾驶,最吸睛的就是安聪慧提到的“羚羊避险”——基于对日常高频风险的理解,极氪在遇到行人或非机动车时能够自动调整车速,待经过后再恢复正常行驶。同理,羚羊避险在遇大车和遇占道时也会发挥作用,三种情况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出行会遇到的所有常见风险。
开发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既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也是一个企业获利的最好选择。然而智能驱动面对的是可能并不理想的投入产出比,毕竟目前的电车用户普遍仍然未能真正理解何谓“智能”。
经过安聪慧的演讲,大家对“智能”二字的理解想必会更加深刻:它不是一个部分或几个部分智能,而是全方位多领域都要实现智能。而一辆车的驱动作为核心环节,又怎么能逃的开呢?上一代极氪尽管褒贬参半,但是那神级操控却是出奇的受追捧。
从智能驱动再到免费升级,极氪对于消费者智能化出行需求的把控不可谓不精准、对消费者心理的理解不可谓不透彻。
极氪向消费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款全面升级进化的极氪,更多的是在做出对“智能化”的深刻阐释。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